首页>检索页>当前

商文江委员:推动服务全球战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

发布时间:2024-03-08 作者:高毅哲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

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3月8日讯(记者 高毅哲)“高素质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依然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短板,也是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性需求,需要加快补足、加快夯实。”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表示。

商文江认为,高素质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可以分为四大类:服务于国家涉外部门的高素质人才、服务于国际组织的高素质人才、服务于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高素质人才、服务于新型涉外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高素质人才。

商文江建议,要持续强化上述人才培养。一是强化国际政治、国际发展两大知识支柱。国际政治、国际发展作为国际知识的两大基本支柱,是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。要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建设国际政治、国际发展两大核心课程,并将其纳入高校通识课程或者相关专业基础课。

二是补足区域国别、当代中国两大知识短板。美国从二战后开始兴起区域国别研究,之后便将区域国别纳入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,以服务于其全球化大国的需求。我国在2021年将区域国别作为一级学科(交叉学科),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。同时,由于长期存在“国际国内”学科割裂的问题,导致即便是国际领域相关专业的学生,其“当代中国”的知识也比较匮乏。

三是加强国际组织、区域国别、涉外法治、国际财经人才培养。通过项目、学位教育等方式,推进国际组织、区域国别、涉外法治、国际财经四大领域的人才培养,总结国际组织领域的人才培养经验和问题,进一步提升其培养质量和层次。同时,在区域国别、涉外法治领域完善培养方案,为我国在国际组织外交、双边外交、国际规则领域储备大量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的人才。

四是全面推动全球胜任力教育。全球胜任力包括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、具备参与全球治理的知识储备等。要加强相关技能性课程和能力培养,如跨文化沟通、语言和翻译、领导力和管理能力、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等。

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。打破国际类的学科藩篱,加快建立基于国际法、国际事务、国际政治、国际关系、国际组织、全球治理、国际经济、国际贸易等不同专业的问题和目标导向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机制,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活力。

0 0 0 0
分享到:

相关阅读

最新发布
热门标签
点击排行
热点推荐
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